作者| 高凌朗炒股配资官方网站
编辑| 汪戈伐
7月24日晚间,发布股东减持公告,格力电器及其关联方珠海融林计划各自减持不超过1244.58万股,减持比例合计不超过2%。
按当时股价计算,格力最多可套现约9亿元,这也是格力电器自2024年10月以来的第二轮对闻泰科技的减持行动。
回望2018年底,格力电器曾以每股24.68元的价格投入30亿元,助力闻泰科技收购荷兰安世集团,持股比例一度达到12.33%。这笔投资被外界视为格力电器进军半导体产业的关键布局。
六年后,格力电器选择逐步撤离。期间闻泰科技股价波动剧烈,2020年2月曾达到170元峰值,格力电器系持股浮盈超过百亿元,但后来大幅下跌,去年8月最低跌至24.06元。
目前,闻泰科技已完成根本性业务调整。2024年底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,公司将占营收近八成的手机代工业务出售给立讯精密,专注半导体领域。
转型虽然改善了盈利状况,但公司规模大幅缩减,业务属性彻底改变。格力电器的减持决策既有投资收益考量,也反映了外部环境变化对投资逻辑的深刻影响。
总之,六年芯片投资路的起伏,或许让董明珠对跨界扩张有了更清醒的认知。从高调宣布造芯片到默默减持,董明珠与格力要面对复杂产业环境已经更加复杂。
尤其对于格力电器而言,专注空调主业、强化核心竞争力,可能比追逐热门概念更为务实。
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本质。2024年财报显示,闻泰科技营收735.98亿元,净利润亏损28.33亿元。其中,产品集成业务营收582.70亿元,占总营收79.39%,毛利率仅2.49%;半导体业务营收147.15亿元,毛利率却达37.52%。两项业务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异,直接促成了后续的战略选择。
另一方面,美国实体清单对闻泰科技的冲击也超出预期。供应链受阻后,部分供应商停止供货,客户订单急剧减少,产品集成业务陷入困境。
对此,闻泰科技管理层没有选择渐进式调整,而是决定彻底剥离,以43.89亿元将产品集成业务出售给立讯精密。这种激进重构虽然伴随阵痛,但效果立竿见影。
闻泰科技2025年上半的年业绩预告验证了转型成效。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.9亿元至5.85亿元,同比增长178%至317%,盈利能力大幅提升。但一季度营收130.99亿元,同比下降19.38%。这意味着,闻泰科技从营收超700亿元的综合企业,转为专注半导体的中等规模公司。
管理层变动更凸显闻泰科技的转型决心。7月中旬,董事长张秋红等四位高管集体辞职,来自安世半导体的杨沐、庄伟、沈新佳接任要职。杨沐曾任安世半导体战略高级总监,庄伟负责全球人力资源,沈新佳担任总法律顾问。
如此看来,格力电器当初的投资预期与现实出现偏差。六年前投资时,格力电器希望在家电产品中应用自主芯片技术,构建产业协同。但闻泰科技转向车规级半导体和工业应用后,与格力电器主业关联度锐减。
要知道,安世半导体客户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,包括博世、大陆集团等,与家电行业交集有限。
财务层面的现实同样影响决策。闻泰科技当前市值约450亿元,相比峰值1800亿元缩水明显。格力电器在36元附近减持,投资收益有限。
不过,格力电器2025年一季度经营净现金流110亿元,资金充裕,减持更多体现战略调整而非资金需求。
市场对这份减持公告的反应颇为耐人寻味。格力电器股价应声下跌,而被减持的闻泰科技却逆势上涨1.73%。这种分化现象背后,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对格力电器多元化策略的复杂态度,以及对其回归主业的期待。
近年来,格力电器在多元化道路上的探索可谓跌宕起伏。除了投资闻泰科技,董明珠还曾力推格力手机,投资银隆新能源,涉足智能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。
然而这些尝试的效果并不理想,格力手机市场表现平平,银隆新能源更是深陷财务困境,让投资者对格力电器的多元化能力产生质疑。
很简单的道理是,家电行业与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存在显著差异,无论是技术路线、客户群体还是商业模式都截然不同。
也就是说,格力电器在空调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、品牌影响力和渠道网络,很难直接复制到其他行业。更重要的是,多元化投资分散了管理层的注意力和资源配置,可能影响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提升。
从财务数据来看,格力电器的核心竞争力依然集中在空调业务上。2024年格力电器营收2138.67亿元,其中空调业务营收1646.02亿元,占比高达77%。
董明珠本人似乎也在反思多元化策略的得失。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,她承诺会减少公开发言,专注企业经营。态度的转变,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投资者对其个人风格和决策方式的质疑。
目前的行业格局是,格力电器在空调市场的地位虽然稳固,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。美的、海尔等竞争对手在产品创新、渠道下沉、国际化拓展等方面动作频频,新兴品牌也在细分市场寻求突破。在这种背景下,格力电器更需要集中资源强化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分散精力搞多元化。
从投资者的角度看,格力电器减持闻泰科技释放了积极信号。这表明公司管理层正在重新审视投资策略,更加注重投资回报和资源配置效率。
或者是说,格力电器选择分批减持的策略,既体现了对市场的尊重,也为后续的战略调整留出了空间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。
内容沟通请联系:禾苗 15601300818 (微信同号)
更多内容请关注
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